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策略探究

熊 敏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给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给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志愿服务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实践育人新平台,对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手段,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让高校志愿服务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技术层面来看,它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全新媒介;从传播模式层面来看,它是指向社会大众动态、即时传递一些新颖、独特、创新数字符号信息的传播载体;从外延层面来看,新媒体一般是指各类网络媒体(诸如搜索引擎、网站论坛、网络报刊、微博、微信等)、手机媒体(手机报刊、短信、彩信等),以及一些具备较强互动性的数字传播介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高效性、便捷性、广泛性、多元性、互动性、自主性等。人们借助新媒体能够随时随地关注社会热点,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内容发表意见和观点,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高校志愿服务指高校大学生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而贡献时间、精力、知识和技能等,为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高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功能来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之一[3]。高校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等。志愿服务是高校第二课堂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带来了变化与改革。如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开展,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已然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志愿服务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显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但新媒体较强的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给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挑战。

(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志愿服务带来了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及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线上线下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逐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确保大学生能够跨区域参与志愿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1.有利于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数字化建设

新媒体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为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创建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新媒体的一些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实践形式等发生变化。例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高校志愿服务积极创建数字化办公平台,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其专业优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增强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效果。

2.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作用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逐渐成为公益志愿事业的主导者、传播者、践行者。新媒体传播信息高效便捷,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生通过一些网站、论坛等平台,能够及时掌握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兴趣喜好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参与。高校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公众号、QQ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信息交流等,吸引大学生踊跃参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志愿服务参与者在活动组织、资源整合等方面带来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品牌的推广

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等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高效的宣传渠道。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志愿服务政策、活动相关信息,进行信息互动、活动趣事分享,方便他们随时随地就志愿服务开展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另外,新媒体技术覆盖率高、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全方位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并将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对外进行宣传,定期更新多元化、多区域的志愿信息,在有需求的群体和志愿服务活动之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渠道,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高校开展的一系列志愿实践活动会由此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志愿服务品牌也得以创建与推广。

4.有利于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志愿服务带来了优势,例如降低了信息宣传成本,丰富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大学生能够借助手机客户端动态性地获得志愿服务信息,得到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提升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创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的便捷服务渠道,引导大学生进行信息注册、内容策划、人员招募、活动组织等,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志愿服务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考验。

1.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应急处理模式和危机处置能力提出挑战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特别快,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非常考验高校志愿服务的应急处理模式和危机处置能力。比如活动招募信息发布后,网上报名的人很多,而活动现场实际到位的志愿者却很少,这就需要及时处理,保障活动正常进行;个别志愿服务活动可能出现负面舆情,需要事先制定高校志愿服务危机处理预案并确保预案的及时启动,以有效处理突发状况。

2.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网络监管水平提出挑战

新媒体虚拟化的特点给原有的网络监管模式带来考验和一定压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的虚拟化特点,发布虚假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借机进行网络诈骗,骗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的信息和钱财,对学生的财产、个人隐私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积极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十分重要。

3.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提出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网络信息影响,存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等现象。有些大学生为了评优评先、加分奖励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淡化了志愿服务精神;有的只根据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是否有帮助来选择志愿服务类型,不利于高校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平台,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的教育主旨上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4]。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优势与价值,进而有助于高校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实践育人格局

早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等问题,志愿服务内容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获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削弱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新媒体以其传播高效、覆盖面广等优点,改变了以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单向传播,促使其朝着信息互相反馈的方向发展,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创新性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志愿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微博、微信、QQ、网络论坛等平台发布信息、宣传动员、召集人员、交流分享、征求建议,凸显出新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结合不同志愿者的实际需求,第一时间调整工作方法,按照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颖化、创新性的展示,借助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注度,增强其认同感和主体参与意识。我们需要探究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变革固有思维模式,重塑高校志愿服务生态系统[5]。把新媒体理念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融合与渗透,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志愿服务育人工作格局,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二)注重统筹指导,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由于受到组织者工作经验不足、社会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期间会遭遇到一些阻力与困难,这就需要高校党团等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履行各自职责,发扬优势,注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管理与科学指导。把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引导志愿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完善至关重要[6]。

为了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上级部门要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指导,确保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三)创建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实践育人机制

新媒体背景下,为了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需要创建一套完善、可行、合理的管理制度,构建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丰富激励方式,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整个参与过程及状态的有效监督。同时,要逐步优化档案管理体系,更加详细、具体地记录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预防记录期间出现代替打卡等问题,确保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朝着健康、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信息的高效交流、传播与推广让网络平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这就需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消息带来的不利影响,创建一个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各级管理机构要注重对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将其与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相结合,创建一体化的网络维护平台,对其中上传的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在通过审核之后方可对外公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甄别能力,还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高校力量与志愿者活动的全面融合,确保整个志愿服务事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四)营造浓厚氛围,实现实践育人新突破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实时便捷的特点,加大对高校志愿服务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真实生动的活动瞬间,传播榜样力量,带领大家感受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志愿服务的精神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以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情、社情、民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7]。因此,高校要将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必然能够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效果,使高校志愿文化宣传推广渠道更加多元。高校在组织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期间,要借助新媒体进行科学、高效、精准的舆论引导,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新媒体交流互动功能,分享大学生志愿者微故事、工作感言等,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下得以不断成长与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创新,为志愿活动的组织、策划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迎接新媒体应用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媒体应用带来的机遇,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志愿育人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公民与法治(2022年11期)2022-12-06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我志愿……东方剑·消防救援(2022年3期)2022-04-01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公民与法治(2016年18期)2016-05-17因爱汇聚,志愿同行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珠”育人发明与创新(2013年29期)2013-03-11

推荐访问:育人 探究 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