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精选推荐】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全球科技发展形势,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理论体系、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系统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新征程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抉择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以及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科技变迁。科技革命往往会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从而带来产业革命的孕育和爆发。当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深刻变革期,未来几十年里全球科技创新将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从而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这既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可能是导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并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应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大战略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一场技术、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全面协同变革,带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结合我国实际,必须要加强战略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一些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领域进行提前布局,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在大国竞争中占据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抉择,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要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

从全球来看,不同国家赶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结果。一种是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成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另外一种是以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为代表,在人均
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之后,长期在这一水平徘徊,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初由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在2007年提出,是指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现象。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可以从一个国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质量来解读。中低收入国家往往是从事低质量经济活动,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些低质量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学习曲线平坦,产出低增长,技术进步慢,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和贡献低,对个人和机构的学习要求低,完全信息,投资可分、完全竞争、低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微乎其微、收益递减的风险高等特点。相对而言,高收入国家往往从事高质量经济活动,企业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高质量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学习曲线陡峭,产出高增长,技术进步快,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和贡献高,依赖并促进干中学,不完全信息,不可分的投资组合,不完全动态竞争,高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潜力大,产业集中度高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高等特点。

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这标志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从主要从事低质量经济活动向主要从事高质量经济活动的转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使我国的产业体系由以低质量经济活动为主,转变为以高质量经济活动为主,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也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尽管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67%,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只有美国的40.3%、德国的43.4%、法国的44.4%、英国的51.3%、日本的61.5%、韩国的65.7%。如果到2035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60%左右,也就相当于目前韩国的水平,那么平均每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会超过3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如果每年经济增长为5%左右,那么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就会超过60%。由此可见,即使我国依靠要素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愈加有限,但效率提升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足以支撑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增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力推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具体来看,主要通过四个机制发挥作用。一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依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二是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具体表现为,科技与劳动者的结合,以脑力劳动者为代表的高质量劳动力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改造人类生产工具;
科技与劳动对象结合,不断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用途。三是通过数智化改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又体现为用革命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四是通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就是中央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这些改革将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释放出巨大的
“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高速发展,如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旧的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减弱,亟需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新的产业形成或新的生产方法创新运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生产边界的拓展,包括推出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形成新的组织等。生产边界的拓展将带来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类别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人类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是生产边界不断拓展的过程,使自身的经济活动从农业领域、采矿领域拓展到制造业领域、信息化领域。

当前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几十年里全球科技创新将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也必将带来生产边界的继续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拓展和扩大生产边界,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产业体系演化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驱动,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性、先导性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创新驱动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第二,协调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综合协调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多可能性。第三,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外在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效能的提升,将助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用更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四,开放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也将推动我国进一步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第五,共享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新质生产力引致新的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动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

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我国解决国内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政策核心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同时坚定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将国内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国原有的发展模式遇到瓶颈,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围绕传统生产力构建的旧生产函数组合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基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研究突破为支撑,是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是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应有之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高效率的组合,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将为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提供持续动力,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将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支撑,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推荐访问:生产力 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