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困境与对策

温秋雨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平台使得大学生群体聚集在网络空间中,并由此形成了网络社群这一新型集聚。在网络社群这一交往形态中,信息同质化、主体个性化和环境复杂化的特点容易使得大学生固化对非主流价值的认知程度,从而产生抵触主流思想。主流价值教育建设“缺位”、主流价值教育载体“殊构”、主流价值教育主体“式微”、主流价值教育环境“多元”的四类问题使得网络社群内的价值认同面临被解构的危机。因此,提升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内容建设,扩大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范围。二是推进阵地建设,增强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影响。三是推进人才建设,建设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团队。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优化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环境。

关键词:网络社群;大学生;群体认同;主流价值认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普及,“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1]而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是主要的参与主体,并且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一种新型集聚:网络社群。这类在线社群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学生网络社群中所流行的文化大多数是小众、西化倾向明显的“亚文化”。网络社群的开放性也极易受到不稳定因素影响,如资本逻辑入侵、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等,上述因素都会使得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认同工作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我们一般认为主流价值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2]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为主流价值传播和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网络社群这一阵地作为主流价值传播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主要客体,同时也是主流价值传播和自我教育的主体。针对网络社群这一网络空间的交往形态,部分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情况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差异,因此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重视这一具有特殊特征的场域。主流价值引导和认同的工作开展也应做到以人为本,主动探寻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内在规律,积极探寻网络社群中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过程的各项因素,从而提高网络空间内主流价值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网络社群信息同质化,价值认知固有强化

网络社群通常是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而在网络空间发生的一种集聚,其存在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精确性,但与此同时网络社群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导致了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信息接收的“闭环性”。网络社群中信息传播的同质性和封闭性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获取渠道窄化,由此大学生容易固守社群内原有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认知,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将这一价值认知逐步固化。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认同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平等的环境,但网络社群的特殊特点使得其中的信息交流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阻碍甚至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隔断,严重影响了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的传播和引导。在网络社群中,长时间地单一信息接收、同质群体沟通和交流,导致主流价值信息无法在网络社群中广泛地传播,从而使得网络社群中的部分大学生认知空间窄化,大学生无法形成关于主流价值的正确认同。

(二)网络社群主体个性化,主流价值传播式微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98亿,较同年3月增长8549万,普及率达70.4%,并且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21.0%,所占比例最高。[3]随着各项社会活动在网络社群的应用,网络社群的应用范围开始跨越商业、娱乐等不同的领域,因此对于当代的多数大学生而言,网络社群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而成为其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网络社群中的信息通常使用多模态话语的模式进行传播,并且符合社群文化的特征,因而相较于其他信息,更加具有同质性和传染性,因此更容易被处于同一社群的个体所接受。网络社群中的多数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具有个性化的色彩,社群中意见领袖也是以其独具特色的个人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而网络社群中的文化与价值观传播,相较于现在的主流价值教育来说更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在网络社群中的信息传播更加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这种信息传播对于处于这一圈群中的大学生所意愿接收的价值观更为相同和更容易达成心理学中的投射性认同,因此社群中的文化更容易影响当前求知性强、个性化性强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可得,当前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社群成员的个性化的价值传输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主流价值的一部分话语空间,而网络交往活动的逐渐扩大可能会逐渐淡化当代大学生与教师或是其他教育者的现实交往关系,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教育很可能在网络社群的冲击下逐渐减弱。这对于当代依存于网络社群的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分化与重塑。

(三)網络社群环境复杂化,价值认同风向偏离

大学生在网络社群的组织方式通常是自行组织,由社群内成员自行构建网络社群中的行为规范,并且形成的社群有既定的共同的文化基础或是其他的组织基础。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具有相似认同的同质群体加入,网络社群由此逐步扩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余社群成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更容易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而网络社群的成员以及社群中所传播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易形成“信息茧房”。而当前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大环境的整体开放,使得当前社会群体通常思想活跃、多元,而网络社群的自组织性又使得相关机构或是部门无法对网络社群中的多元文化进行有效、及时、全方位的监管,因此大学生网络社群中的多元文化一旦受到资本力量、当前算法推荐的裹挟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对于生存其中的部分大学生传播一些负面、偏离当前主流价值建设的文化内容,而文化内容是价值观内容的表层体现,并会在交流与交往当中反向影响价值取向,因此网络社群内的复杂文化环境会对部分大学生主流价值的认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62AC29D4-8EFE-4E86-949A-032754976CF4

二、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困境

网络社群中信息的明显的循环性、封闭性、同质性特点,会使得处于网络社群的部分大学生固化对于非主流价值的认知程度,从而产生抵触主流思想,因此网络社群的主流价值认同教育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然而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引导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主流价值教育建设“缺位”、主流价值教育载体“殊构”、主流价值教育主体“式微”、主流价值教育环境“多元”的四类问题使得网络社群内的价值认同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也是构成网络社群主流价值认同各环节的真正困境,如图1所示。

(一)认知认同:主流价值教育建设“缺位”

“过滤气泡”现象造成主流价值认知信息获取渠道阻隔。“过滤气泡”是人们在网络空间根据个人的偏好、信息所构造的个人化的信息时代,也可以形容为由一系列个性化的过滤器为网络用户构造出来的独特环境。[4]通常“过滤气泡”效应被学界用来描述由于算法推荐所导致的个人信息获取困境,网络社群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使得这一效应在社群内更加显著。算法推荐下的“过滤气泡”通常是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及互联网轨迹的全程追踪形成的精准性信息推送,而网络空间行为主体进入任一社群的动机是依据兴趣偏好及信息交换的需要。大学生在网络社群内获得更加精准化的信息内容,并且极大可能逐步进入更具有细化性的小社群。在“过滤气泡”作用下,社群内的部分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的信息获取很大程度上陷入信息阻隔的状态当中,从而无法形成关于主流价值的认知认同,更无法进行之后的认同环节。

社群信息闭环挤压主流价值认同信息获取空间。符合社群主体内容的信息会被有组织或自发地在社群内部传播,而且因网络社群内部对于同一主题的内容认可度、接受度高,便会产生更加大的影响。这一信息传播方式会增强处于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投射性认同,而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自体的成分有力地进入客体并控制客体的过程,被投射的往往是部分的自体,而不仅仅是情感和态度。[5]社群对于信息的精准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主流价值在不同网络社群中的传播空间。主流价值的内容因无法确切与社群主体相切合,因此无法从单个社群主体中传播至相关联的网络社群,因此从信息传播源头出现了隔断。而处于网络社群中的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性社交所占比例高,因此信息获取依赖度也相对较高,长期的网络社群信息闭环便挤压了部分大學生群体的主流价值传播空间。

(二)情感认同:主流价值教育载体“殊构”

相似群体易弱化积极情感因子的形成。网络社群成员在共同价值情感和群体认同归属下,不断形成关系密切的共同体。[6]《乌合之众》中曾提到个体融入一个团体之中会隐藏一些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失去一定的主动判断能力,从而使社群成员具备相对应的群体性认识。在网络社群中,成员的匿名性更容易出现自我约束感降低的现象。处于网络社群的部分大学生群体和社群其他成员属于相似群体,相似群体之间极易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且个人情绪在短时间内易产生扩散、传染从而成为集体情绪,这种传染会逐渐产生无终结的社群影响。因此,当某一些群体刻意利用社群特征传播不利于主流价值建设的消极内容的时候,网络社群内的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容易产生消极、抗拒的情绪。

亚文化建构特性消解主流价值认知认同强化。持续的内容或话题产出是网络社群关系维系的必要条件,对社群成员来说,可以提升自身在社群内的地位等级;对潜在成员来说,是判断社群与自身兴趣及价值观是否匹配的依据。而在当前的兴趣爱好性以及文化传播型社群中,流行的多为日、韩小众文化或是某些亚文化内容。其次,互联网中散布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文化,低俗、暴力的文化讯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使得网络社群中的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出现偏差。而网络社群中通常具有更强的文化“传染性”和群体“集结力”,“群体中第一个暗示发出后,立即通过感染传播,在群体所有成员的大脑中扎根下来,随后群体情绪整齐划一就立刻成为既定事实”[7],因此网络社群中的大学生群体与单独的大学生个体来说更可能在亚文化以及某些突发性公共事件、特殊事件的情况下产生群际性的极端情绪,从而导致亚文化认同情绪被推至高点,进而破坏整个网络社群内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

(三)内化认同:主流价值教育主体“式微”

“意见领袖”地位削弱主流价值情感认同的情感强度。在群体之中,群体成员会自觉服从群体领袖,并且领袖往往具有超强号召力和组织各种规模的群体活动。而意见领袖是网络社群话语权的主导者,为社群讨论制造主题并进行议程设置,影响成员讨论特定话题的方式及框架[8]。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通常处于整个社群结构的中心位置,并且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或者明显的个人特征,在现下的环境中通常是网红、行业内精英等,容易借助自身影响力,使其个人的价值观念逐渐上升为网络社群内整体价值倾向。处于网络社群中的多数大学生极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当其价值观念与传统教育或是主流价值教育发生冲突,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倾向的选择不一定是理性和正确的,并且一旦意见领袖企图刻意传播负能量情绪和价值,部分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认知更容易受到挑战。此外大学生的线上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和学习空间增加,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于传统教学的依赖性。而网络社群是部分大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资源选择上更可能信任意见领袖的建议和推荐,例如当下网络中“种草机”的庞大流量便是充分的印证。综上所述,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对于传统的主流价值教育主体发出挑战,从而使得主流价值教育的传统主体“式微”。

“网络个人主义”弱化主流价值情感认同下的自我要求。当前的高校主要学生群体多为“95后”“00后”,相较于以往的时代其成长的环境更加注重平等开放、个性自由,由此当前高校的多数大学生群体有更强的自我表达意识和能力,网络空间内的自媒体博主中大学生群体也逐渐扩大。这使得其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价值灌输信服力下降,并且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较高甚至会在网络社群中力图成为意见领袖,而群体内的志趣高度相似性又会使得沟通交流的频率增加,相互之间的价值观传播和影响更容易达成一致。随着社会的高速度发展,高校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加大的生活压力。现实生活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空间的社群交往关系,从而增强其在网络社群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个性化和现实交往关系的淡化会产生与主流思想文化脱节的隐患。[9]因此,网络个体参与教育过程过多则导致了主流教育主体例如老师、家长等的参与受限,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效。62AC29D4-8EFE-4E86-949A-032754976CF4

(四)行为认同:主流价值教育环境“多元”

同质集聚引发行为认同的群体效应破坏主流价值行为认同下的行为规范。集聚现象最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学中,企业产生集聚资源利用率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整体企业实力上升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10]而在网络社群中的同质集聚则引申为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同质个体发生集聚,每个个体的行动能力在网络社群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产生认同的群体效应。Web3.0 下的移动互联,在以Web2.0 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完全是从下而上的倒金字塔,即底层决策的话语权被放大。[11]基于交往关系而聚集的网络社群团体之间的认同感会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加深,“意见领袖”往往利用网络社群的聚集特征与认同行为特征进行组织活动,因此一旦网络社群的认同感达到某一程度。其践行的行为能力和效率都将对于价值认同环境秩序产生极大冲击,而社群内的亚文化认同程度过深则会对于社群内部的个体的主流价值认同产生极大程度的冲击,而日渐将自身的信息沟通和分享、获取依靠于网络社群渠道的大学生群体,将因此受到行为认同的群体效应的影响。

资本逻辑增加主流价值行为认同下自觉认知的环境不确定性。网络空间中的资本逻辑渗透使得网络空间中处在泛娱乐化、非主流思潮的文化等不同因素的裹挟之中,而这类不良因素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移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认同注意力以及对于意识形态认同产生分化和重塑效应。资本逻辑影响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出现着流转,党委政府不再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驾驭者,主流意识形态在海量数据一拥而入的情状下,出现了“失语”“失声”甚至“失踪”。[12]网络社群作为更加具有凝聚力的网络空间群体,资本逻辑更容易在网络社群中产生更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因而资本逻辑对于行为认同的影响可能表现在降低主流价值的建构能力、弱化对负面价值的辨别能力等方面,诸如此类现象都会使得网络社群空间内的多数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认同形成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提升对策

(一)注重内容建设,扩大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范围

大学生形成关于主流价值的认知认同的必要途径是对于获取信息进行了解、分析、认可从而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因子,在此要求下主流价值传播内容的质量高低是大学生是否愿意选择传播的重要因素。当前各类自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发表内容的门槛的降低,使得互联网可获取资源增多。网络社群内部的主流价值教育多借助于传统主流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内容建设的精品化以及高品质的内容制作能力,应成为主流价值教育网络社群传播的特色IP,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以适应当下时事的进步发展也是拓宽网络社群传播的有效手段。第一,精准教育内容定位,实现主流价值教育的精准投放。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社群的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特定群体的教育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社群特征,制定相对应的内容,从而实现内投放的高精准性。第二,适应互联网传播内容短、平、快特点,同时提高网络社群内传输内容的集中性。网络的普及使得文化以及内容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网络社群中对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教育可以基于此特点,提高相同时间单位长度内的内容承载最大化。在限定的时间内,突出价值传导内容的重点,以此使得网络社群的内容传播更加高效。第三,善于从日常生活寻找素材,讲好中国故事需接好中国地气。对于教育内容的搜寻应多从生活之中寻找灵感与创新点,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发掘素材,加强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实现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教育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的变革。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真正实现单向灌输向引导性教育的转变。

(二)推进阵地建设,增强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影响

江泽民同志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13]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平台“选择单一”“创作者为主体”的旧模式,形成了“选择空间大”“网友自主选择”的新型模式。作为主流价值认同的引导工作者应主动地传播主流价值的信息内容,首先,应立足于原有平台的资源建设,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14]。原有的官方平台本身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借用原有平台资源进行社群宣传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同质性内容的“怪圈”。其次,建立专属话语社群,增强主流价值教育的独特性。网络社群的主流价值应有权威性的传播平臺,应基于传播实用性和普及性的双重考虑,对于新型传播平台进行研究开发,从而建立在青年群体中具有感召力的主流价值宣传社群。再次,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拓宽主流话语传播影响力。拓宽主流价值信息传播的渠道,前提应是立足于原有主流传播渠道。对于新兴传播渠道,积极学习传播规律,拓宽传播的场域。场域的拓宽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真切需要,从而扎实推进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引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推进人才建设,建设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团队

网络社群自发形成的进入壁垒使主流价值建设工作应该更具有主动性和隐性教育的双重特点。这意味着要更加注重从业人员团队的培养,积极参与到网络社群的舆论环境建设中。第一,重视培养弘扬主旋律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通常具有极具特色的个人特征,因此其个人能力才能够在网络社群中得到认可,此外还要注重意见领袖个人权威性的建设从而增强其公信力,例如中央广播电视台打造“央视男孩”“王冰冰”等正面人物来扩大主旋律在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的接受度。第二,对于网络社群从业人员进行尽可能的全面信息调查,最大程度降低工作人员的失信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触发的“蝴蝶效应”。近年来公众人物“塌房”现象频发,因此导致了公众人物在大学生群体范围内的可信度降低,因此在培养相关从业人员时除了需要注重对于个人能力的考察,还需要尽可能重视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及其相关背景的调查。第三,为培养的人才团队搭建有效平台。合理有效的交流、共享平台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可以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正面价值观的高效传递和扩散,因此建立更多的新平台有助于网络社群内的大学生获取有效的主流价值信息。62AC29D4-8EFE-4E86-949A-032754976CF4

(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主流价值网络社群传播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一个尊重网络主权、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秩序良好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15]首先,法律保障是网络社群内秩序合理运行的根本制度保障。网络社群内部的舆论环境净化以及线上社群内言论自由发展的秩序维持,需要完善而合理的法律制度。在具有虚拟性和自由性的网络社群中,单纯依靠网络社群内部成员所自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不夠充分的,还需要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来维持网络社群秩序的运行。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等主流公众平台的主导效应,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在历史资源积累、权威性、感召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代表官方话语的官方网络社群中做好示范性、带头性作用,将合理有序、依法发言、积极健康的社群进行有效宣传和辐射,增强网络群体对于政府构建的官方平台的关注度和信任度。最后,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手段建立网络社群内部成员的自觉性,将合理有效的自我规范深入社群成员的头脑中是建立网络社群的自律机制的有效方法,也是使得网络社群长期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这种自律机制实质上是一种监管机制,是依法治网的补充。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引导方式向网络社群组织灌注自律机制,网络社群内部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提高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2]陈联俊.网络空间中主流价值认同的分化与重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6):72-7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9-23)[2022-03-17].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9/t20210923_71551.htm.

[4]王斌,李宛真.如何戳破“过滤气泡” 算法推送新闻中的认知窄化及其规避[J].新闻与写作,2018(09):20-26.

[5]陈劲骁,陈巍.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4):614-620.

[6]雨涵.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网络社群的健康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7](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7.

[8]李瑞琦.网络社群意见领袖的话语权构建机制[J].青年记者,2018(20):23-24.

[9]方曦,孙绍勇.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青年思想引领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22-126.

[10]谢子远,鞠芳辉.同质集聚、异质集聚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15个制造行业2000-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02):13-23.

[11]仇家宝,朱志勇.浅析移动互联时代虚拟社群的群聚心理及群体效应[J].新闻爱好者,2020(04):72-74.

[12]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5):105-112.

[1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

[1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02).

[1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6.

责任编辑  苗存龙62AC29D4-8EFE-4E86-949A-032754976CF4

猜你喜欢大学生杨毅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足迹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国际商业技术(2022年4期)2022-04-21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新西部(2022年3期)2022-04-13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2022年1期)2022-01-28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2021年49期)2021-04-21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5期)2019-09-10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4期)2019-07-22大学生就业趋势民生周刊(2018年13期)2018-08-22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高中时代(2017年9期)2017-12-26

推荐访问:中大 困境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