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研究

崔利宾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树立大思政意识,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大思政格局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
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各高校开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高校需正确树立大思政意识,充分结合大思政格局,以现代化的教学思维和手段推进课程思政。着力革新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大思政格局为提升思政培养能力提出了现实要求

(一)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能力

在大思政格局下,爱国主义情怀是师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感情基础。高校课程教学应注重提升教学主客体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强化国家在时代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贯彻大思政教育的爱国主义内涵,使学生在浓厚的大思政氛围中积极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唯物史观的思辨能力,从而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深化爱国意识,为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力

高校人才作为社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环境中匡扶正义、坚守道德、甘于奉献。就大思政格局来看,高校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改善我国现行社会的思政环境。通过课程教学的责任感培养,使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明确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真正在大思政格局下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三)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力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社會人文精神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学生对于我国人文历史的自豪感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高校需不断注入课程教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认同感,进而使个人发展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协同共进,在良好的大思政格局下实现互利共赢。

二、大思政理念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大思政推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面引导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基础,优质的课程教学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参与,分析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观完善,从而进一步建设大思政高校课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主,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大思政理念。

(二)大思政理念坚持“以德树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思想开放、思路开阔,对于课程教学有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因此在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以更宽泛的格局去营造大思政教育环境。在专业课堂建设中,教师应明确大思政教育的内涵,确立品德培养的根本性作用,使大学生以高尚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发展。

(三)大思政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德施教

高校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更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即通过自己的修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作为思政修养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大思政格局下,单纯的思政理论传播已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言传身教的双重影响力,以德施教,以理服人,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四有”人才。

三、大思政环境为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大思政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优先资源渠道。随着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延伸,高校应着重开发校园文化资源的思政价值。教师应深入挖掘高校在发展历程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隐性的人文风貌中感知大思政的教育内涵。尤其对于那些在校园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充分发挥人物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榜样作用,使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大思政格局内外相连,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大思政环境下的社会案例是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便捷资源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与塑造,同时还应注重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影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案例资源,将社会发展与课程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从亲身经历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对社会案例资源的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日常行为规范。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扩展,高校应加强对多媒体平台资源的利用,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平台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从而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

四、大思政方式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

首先,引进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拓宽大学生思政视野,多样化的大思政教学形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形式为主,现代化教具充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发展规律,调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高校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引进力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大学生营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重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大思政多元化教育方式的现实作用,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大学生学习思维相契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开发高校课程思政中的趣味性教学形式。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应从知识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价值观塑造。尤其在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应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通过举办相应的比赛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从而融入大思政格局。最后,创建高校课程思政中的项目实践教学活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最终应落实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规范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大思政格局的实践意识,积极创建项目实践等思政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充分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将书本信息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使其在大思政格局中坚守正确价值观念,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各项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王芳.“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3]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

猜你喜欢必要性课程思政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推荐访问:思政 必要性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