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郑 晶, 薛春玲, 邓禧嘉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财富,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物质基础,而南药则在我国中药材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学界对南药的定义并不统一。就我国国内而言,一般系指长江以南的亚热带、热带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约以北纬25°为界。南药中的“广药”系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广东省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南药种植历史悠久,南药产业更是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巴戟天、何首乌、广藿香、广佛手、沉香等被列为首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品种。本文梳理广东省南药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广东省南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1 中药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展迅速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广东省有中药资源2 645种,其中药用植物2 500 种、药用动物120 种、药用矿物25 种[1]。著名南药品种的道地产区及传统主产区如表1 所示[2]。

表1 广东省道地南药种类及其产地分布Tab.1 Species and producing areas of Lingnan herbal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截至2020 年,广东省药材播种面积达53 065 hm2,较2008 年增长了545.55%,远高于全国143.31%的总体增长水平。同时,广东省中药材产值也逐年增加,2020 年达117.5 亿元,较2008年增长849.11%,远超全国567.73%的总体水平。在中药材产值的分省排名中,广东省从2009 年的第18 名,提升到2020 年第11 名,与河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等种植规模超15 万hm2的省份存在较大差距[3]。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和云浮市是广东省中药材主要种植地,4 个城市种植面积占全省药材种植总面积的62.14%。

1.2 中成药产量波动上升,加工能力有待提升

据《广东工业统计年鉴》及广东统计信息网,2020 年,广东省中成药产量为20.08 万t,但广东省中成药产量的全国占比波动下降,从2008 年9.6%的占比下降到2020 年的6.8%(图1)。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广东省中药材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广东省中药材的加工能力仍有待提升。

图1 2008-2020 年广东省中成药产量及全国占比Fig.1 Productions and propor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20

1.3 进口额大幅上升,但中药材贸易仍面临严峻挑战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表2),2021 年广东省植物源性中药材出口额为13 368.44 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07%,较2020 年有小幅下降,但是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同时,2021 年广东省植物源性中药材的进口额较2020 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幅达206.77%,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3.07%。

表2 2017-2021 年广东省中药材进出口额及其占全国中药材进出口总额比例Tab.2 Import-export values and propor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7 to 2021

就国际市场环境而言,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贸易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全球90%的中成药市场销售由日本牢牢把控,中国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利总体上呈现数量不多、主体集中的趋势[4]。据《世界专利数据库》统计资料,日本药材80%是从中国进口,生产的中成药已抢占国际中成药70%以上专利。中药专利数量位居第2 位的是韩国。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国,专利申请仅占0.3%[5]。另外,我国中药材出口容易遭遇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目前国外针对中药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各种注册认证程序、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和微生物限量等[6]。

1.4 中药材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消费需求高

广东省拥有全国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2021 年,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业信息发布“2021 中成药企业TOP100 名单”,广东省上榜企业达8 家,其中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居榜首,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稳坐前10 位。截至2020 年2 月21 日,全国中药相关的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为3 699 家,广东省数量最多,为338 家,占全国的9.1%,有4 家年产值超过100 亿元、10 家年产值超过10 亿元的中药企业,1 亿元以上的中药品种30 个,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170 家[7]。

广东省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老百姓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度高,健康保健意识强,“看中医、吃中药、喝凉茶、做药膳”的中医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使得中医药产业的需求量十分庞大。2020 年,广东省中药工业年总产值突破600 亿元,中药消费市场规模居全国首位,中医诊疗量破2 亿,广东省成全国“中药之都”[8]。

1.5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020 年11 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中医药局联合公布了首批26 家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名单。基地类型主要分为“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以及“中药材产业化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两类。截至2022 年5 月,广东省共建设13 个省级现代南药农业产业园,形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药)7 个,组织成立了广东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并组建了“广东省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构建了由93 名专家组成的覆盖中药材全产业链的专家库。

近10 余年来,广东省一些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如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成药生产企业结合自身中成药生产的原料需求,积极投身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基地建设,并逐步探索出“中药工业企业+科研+基地+农户”“民营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等中药材GAP 建设模式,实现全程风险可控。这种组织方式不仅保证了药材原料质量,而且还带动了农户增收。

近几年广东省南药产业也不断提升纵深化、立体化发展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三产融合。如2020 年9 月19 日,云浮市云城区衍生健康医药产业园正式开园投产,该项目打破过往传统的工厂模式,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文旅和康养于一体,致力打造全球领先妇儿产品生产基地、彭祖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基地、爱国爱港实习基地、南药科普基地,是全国极少数融合一、二、三产业链于其中的综合性产业园[9]。

1.6 科技支撑力量不断增强

目前,广东已拥有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建设的多个科研平台,包括岭南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南药种质资源圃、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还建有南药原产地保护区、南药迁地保护区、南药种子库、南药离体保存库和南药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广东省不断加强南药科技推广力量,如阳江阳西县新农庄种养专业合作社在下辖仓新村、织篢农场、蒲牌大元村等地建立了多个南药种植基地,种植三叉苦、两面针、岗梅等南药品种。合作社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入社务工,为种植南药的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增加收益,同时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研究打造自己的中药产品,进一步拓展南药种植深加工产业链[10]。

1.7 品牌建设不断推进

当前,广东省南药正打造“地域特色”,地理标志保护程度逐渐提高。2022 年“高要广藿香”“高要肉桂”“高要巴戟天”获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肇庆德庆县先后组织德庆县岭南中药材注册人、岭南中药材经营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2018 年、2019 年参展企业均获得中华商标博览会金奖,进一步扩大了南药市场影响力,提高了南药商标品牌知名度,“德庆何首乌”“德庆巴戟”“德庆肉桂”“德庆广佛手”4 大岭南中药材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

2020 年9 月新会陈皮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成为与欧盟互认的地理标志产品,这是对南药代表新会陈皮的品质、品类及安全性、健康性的高度肯定,对广东中药材进一步开拓欧盟乃至全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凉茶文化也是岭南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早在2006 年,广东凉茶就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近100 项指标评选出的2022 年凉茶10 大品牌排行榜显示,广东凉茶品牌占到8 个席位,王老吉和加多宝位列前2 名,还有邓老凉茶、黄振龙、潘高寿、清酷、沈晖、徐其修等著名凉茶品牌[13]。随着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广东凉茶如何收获年轻人的喜爱,让凉茶文化焕发新生,成为凉茶行业当下的一大难题,也是广东省进一步推动凉茶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南药种植品种选择存在一定盲目性

广东省南药种植存在盲目扩种和引种现象。由于一些地方缺乏中药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药农往往只是简单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盲目扩种或引种相关中药材品种,而并未考虑中药材的道地性、生态因子、市场价值和前景等多元因素,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中药的道地性,亦或造成中药材的积压滞销,损伤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如沉香(白木香)的种植面积盲目扩张,由于人工剌激结香的方法尚未完全解决,实际药材产出很少;
牛大力近年来的种植面积也是极速增长,加之产品的开发跟不上,药材产量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再者,一些地方引种广东省非适宜种植的药材如川芎、五味子等,致使产出的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2]。此外,广东省目前种植的南药种类多而杂。粤北和粤东北地区尚引种有红豆杉、厚朴、板蓝根、鸡骨草、无患子、七叶一枝花、金线莲和鱼腥草等,粤西尚引种有姜黄、剑花、菊花、艾草和小叶榕等,粤东地区引种有相思藤等,这些药材种植面积较少,药材产量小,有的甚至尚无药材产出[2]。

2.2 南药良种繁育水平亟待提升

中药材种业是中药农业的“芯片”,直接决定中药材的产量稳定与质量优劣。南药育种是一门中药学与遗传育种交叉的学科。相较于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目前广东省南药育种技术体系还处于相对初级、滞后阶段,缺乏先进技术支撑;
同时南药药材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和流通缺乏有效管理,源头生产上种源混杂、良种覆盖率低下,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南药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4]。广东省大部分中草药种子来源于野生采集或药农自育自繁,造成病虫感染、种性退化问题[15]。药农在生产中还以自发留种方式为主,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仍无法适应种植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

2.3 南药种植模式优化和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的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因此中药材质量稳定性较差,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广东省南药品种繁多,生长特征独特且生长周期较长,相较于水稻、蔬菜、水果等其他传统特色农业品种,产业整体的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等均较为落后,质量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栽培过程中施肥、灌溉、植保等专业指导缺乏,还处于传统经验阶段,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在播种、除草、中耕、采收、清洗、干燥和初包装等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严重不适应中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提质增效[15]。目前,广东省地产南药的产地加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沿袭传统的产地加工方法,如广陈皮的剥取外层果皮晒干法,此方式存在加工方法缺乏操作标准,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等缺陷。另一种是批量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方法。前者主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业收购鲜品药材进行大批量的产地初加工,如巴戟天抽心烘干。但由于缺乏标准,各企业的加工设备、加工能力又不同,同样造成中药饮片质量差异问题。后者则存在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质量不过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中药企业较少等问题,如肉桂油的加工技术远远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14]。

2.4 南药产业链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广东省多个南药产业园现已初步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但产业链各环节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情况,三产融合程度较低,中药材生产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如一些地区的南药产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以药材初加工为主的阶段,缺乏精深加工和检测设备,导致当地南药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些南药种植龙头合作社的生产车间、温室大棚、晾晒大棚、贮存仓库、运输工具等设施量少质弱,服务药农的范围和规模有限。南药生产企业(合作社)的加工用地难、发展融资难、科研成果落地难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突出瓶颈。此外,南药种植、采摘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5 道地药材资源枯竭和濒危问题突出

过去20 多年来,中药产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加之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药材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致使南药和其他地区的中药材一样面临种质退化、资源耗竭和“道地性濒危”等问题。如阳春市蟠龙镇金花坑的阳春砂基本处于濒危状态;
石牌藿香近乎灭绝;
广东省主产的鸡血藤,因资源濒临枯竭,不得不开始从越南等国进口。巴戟天是德庆与高要的道地药材,根据调查,种质有12 种之多,但目前正在种植使用的品种也只有小叶种和大叶种(黑蕊型),其他10 个品种已难觅踪迹。此外,一些珍稀濒危品种或广东企业独用、特有的品种缺乏有效保护,存在滥砍滥伐现象,并且随着企业对野生小品种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多,小品种药材供应告急,多数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品种面临濒危、极危或灭绝的境地,如常用药材金毛狗,其药材来源几乎全是野生,没有栽培资源,由于过度采挖与环境变迁,药材资源濒临枯竭[16]。

3.1 规划先行,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地制定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岭南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规划。在珠三角核心区着力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聚焦现代中药物流业、中药科技服务业、中药信息服务业、中药文化与博览业和植物药总部经济。在沿海经济带规划建设一批布局“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造-医药流通”整个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的现代南药产业园区。在北部生态发展区重点建造西江肉桂、连南瑶药、南雄银杏等特色南药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以云浮广东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为龙头,实现标准化繁育、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康养旅游一体化发展。

3.2 夯实基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在完成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岭南道地药材产地土壤、水质及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为相关药材种植加工主体提供预警信息和咨询服务。构筑南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中药种质资源库和DNA 遗传资源库,并利用实物样本建立南药质量数据库。支持开展重点保护和发展的珍稀濒危特色南药资源评价、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海洋(海岛)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扶持海洋(海岛)中药材珍稀品种的研发与培育。

3.3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持续创新

首先,加强南药产业发展基础研究。鼓励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药精准化研发深度交叉融合,揭示南药道地性遗传机理及药效成分合成作用机理。深入开展南药疗效客观评价研究,将南药疗效证据化。其次,加强南药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特色南药饮片标准提取物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南药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中药材栽培中生长调节剂和化学农药限量使用与重金属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再次,加强南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大力支持开展优质南药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和质量标准、良种配套栽培技术与示范应用、药效成分提取及加工保存关键技术等研究,健全良种良法技术推广体系。最后,促进南药加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制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示范工程,强化中药制造技术系统集成和工艺创新,创建中成药智能制造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体系。

3.4 强化标准,健全生产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南药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组建广东省南药种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开展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制修订,实现南药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大宗岭南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等标准化、规模化产业载体建设。健全岭南常用大宗中药材和以铁皮石斛、沉香等为代表的珍贵稀缺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同时,优化南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模式,加强南药饮片源头监管,建立中成药监测、预警、应急、召回、撤市、淘汰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3.5 塑造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创响“粤字号”南药品牌。大力发展道地品种,在擦亮广陈皮、阳春砂、巴戟天、沉香、广藿香、化橘红、何首乌、广佛手等“岭南八味”品牌的基础上,遴选推广“岭南新八味”。设立保护种类品牌推广中心,打造广东中药材拳头产品,并加强对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辅相成的南药品牌体系。

3.6 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重点关注新会陈皮、橘红、广藿香、肉桂、穿心莲、鸡血藤和三叉苦等岭南特色中药材,全力打造南药深加工产业集群、中成药产业集群、中药中华老字号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装备制造业集群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南药产业强镇。持续推进南药全产业链发展,向养生、食品、康养、旅游、养老和文化等领域跨界延伸。促进保健、运动康复、药膳和美容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研发与生产。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培育壮大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产加销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辐射华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交易物流枢纽和数字化交易平台。推动南药与康养旅游有机融合,依托产业园和特色强镇建设一批南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并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标准体系,如打造青蒿、天然冰片、何首乌、巴戟天、荔枝、肉桂、桂圆、陈皮和橘红等生态旅游基地。

广东省是南药的主产地和中医药强省。南药产业是广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金字招牌。未来广东省南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补齐品种选择、良种繁育、标准体系、产业链整合、道地药材资源枯竭和濒危等短板,进一步聚集资源要素、聚焦重点区域、聚合中药企业、聚力名优品种,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南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猜你喜欢南药中药材药材河南道地药材河南农业(2023年2期)2023-03-03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基于SRAP技术分析海南产南药益智的遗传多样性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年2期)2022-05-25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中药材促农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春季种什么药材好?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药材价格表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年4期)2021-04-19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海南野生南药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5期)2020-01-19南药种植开始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效益作用源流(2018年3期)2018-05-25

推荐访问:广东省 产业发展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