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理性思考

庄永达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药与康养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职院校以培养操作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鉴于不同职业对劳动者的体能有不同的要求,为让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职业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意欲将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构建职业体能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体能的提高,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此种功利化的直线性思维的基点看似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对当下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所谓的职业体能教学提出质疑。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其实,所谓职业体能除了极个别特殊行业有专门的特殊要求外,在当下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发展趋势下,绝大多数行业只需一般的体适能就足够了。另外,职业体能教学存在二个错误的假设,其一,人是机器;
其二,常开展的不同运动项目对人的体能只起单方面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职业体能教学尚需理性探讨与分析;
同时,在实践上不能基于体育部门的一厢情愿,更不能越厨代庖,既然是服务于职业需求,就必须有相关专业或职业的需求支撑和具体的可操作性论证。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调查对象主要为某校各专业的专业主任、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学生(主要为毕业学生)等以及同类院校体育部门相关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家有关学校体育、高校体育、体育课程教学的政策文件,同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①对某校21个专业的专业主任或专业骨干教师用QQ邮件的形式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主要咨询各专业的从业者是否有一般体能需求外的特殊的职业体能要求。②分别设计针对学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的《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问卷》,其中《学生问卷》有效问卷回收734份,被调查学生专业分布相对均衡。学生主要为毕业三年内或实习学生,且现工作岗位与专业有较高的相关度(88.28%),这主要考虑有工作经历且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教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84份,被调查教师在专业分布上相对均衡,教师工作岗位分布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
《用人单位》有效问卷回收45份,被调查的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专业分布相对均衡,同时,相关人员工作岗位分布也相对均衡。

1.2.3 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30余所高职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或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咨询,以掌握省内各高职院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访谈所得数据进行了归类和常规数理统计。

2.1 有关理论依据的梳理

2.1.1 与体育的本质不相符合。秉持人之人性化是体育产生的原始缘由,即人的生物本性需要的满足,也是人类为什么需要体育,并创造体育的原因。同时,体育作为人类的伟大发明,是一种高级的游戏,在任何一个人类文化中,它回馈给人类的,是崇高的仪式感和精神上的高度满足。人们从接受科学的体育教育开始,让人们慢慢进入到体育的美好世界,最终超越对强身健体的追求,纯粹地体验并享受体育的精髓,从中获得智慧、勇气、愉悦和友情。这是体育的本质。

现今随着工业文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人的社会属性的工具化特征越加显现,人的工具化特征是对人性的破坏,更是对人性的严重压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客观的、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而体育则能弘扬人性,解放个性,对祛除人的工具化特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而职业体能服务于职业,将人假设为机器,服务于人的工具化特征,使体育陷入功利化的狭隘处境,显然与体育的本质不符,也非学校体育教育致力范畴。

2.1.2 与我国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合。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相对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提供的则是具体学科的深度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其所成就的是摆脱庸俗和功利,不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门家。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人性。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以下简称《基本标准》)明确规定:“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应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

因此,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应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多元育人功能,致力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而职业体能局限于以某一专业或职业的需求,与我国全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合,与体育教育的致力方向不相符合。

2.1.3 与体育教学的策略不相符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认识及其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体验乐趣是产生兴趣的重要缘由。《意见》第1条就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为了实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基本标准》第6条要求体育课程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以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选项课。学生有了兴趣爱好的基础,不仅使教学可以取得较好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而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则需要职业趋向一致的学生组班开展体育教学,教学内容以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为主,这样既不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也不能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既影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也影响教学效果。

2.1.4 与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原则不相符合。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体能应遵循相应原则,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全面发展原则。人体的形态、机能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负载系统,体能各要素构成也是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体育锻炼要从各方面对人加以改造,全面发展原则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使体能各构成要素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而职业体能则局限于与职业有关的个别体能要素,这种只关注与职业有关的个别体能要素的锻炼与提升,既不符合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原则,更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2.1.5 与学校体育的相关文件要求不相符合。《意见》第7条规定:学校体育要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12条规定体育评价机制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体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标准》第6条规定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关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少于30%。纵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教学的相关文件,重视且一再强调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而从未见职业体能的相关表述。

综上,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没有政策文件上的依据和支持。另外,学生体质健康有国家标准,而职业体能没有标准,也难以制定科学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评价,就难以实现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2 有关实践领域的调研

2.2.1 对省内同类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对省内30余所高职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或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咨询各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情况。结果显示:目前省内少有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体能相关教学。

通过进一步的咨询与交流,未实施职业体能相关教学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标准》《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规范了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未见有职业体能的相关表述,可见其不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工作范畴。②部分高职院校为开展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将诸多职业分为坐姿类、站姿类、变姿类、工场操作类以及特殊职业,以便将职业体能进行项目化分类。按我国《职业分类标准》,目前我国已经有1 800多种职业。且不论此类粗线条笼统分类的合理性,其实绝大部分职业只需要一般体能就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学校体育教学需关注体现学生一般体能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能锻炼上也是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无需也无法实施职业个体的特殊体能需要。

2.2.2 对各专业主任的调查与分析。专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专业对应的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工作支出的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专业之间的区别。同时,各专业均有其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专业主任应掌握本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相关职业趋向,并据此设计和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是否包括职业体能,或者说是否在培养目标中设置具体的职业体能的相关要求,各专业的专业主任应该深谙其道。因此,有关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专业或对应的职业领域提出相关需求,体育教学部门辅以实施。鉴此,本研究首先对各专业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形式主要通过QQ邮件进行线上交流。访谈内容主要是想了解各专业的从业者除一般体能需求外的特殊职业体能要求,如果有,可进行简单的描述,如果没有则无需回复。结果显示:有12个专业未回复;
有3个专业明确回复没有职业体能方面的需求;
另外,6个专业描述了本专业的工作特点,并未涉及职业体能方面的具体描述及要求。由此可见,职业体能不在被调查各专业及对应职业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之列。而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由专业内人士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提出本专业所需具备的特殊身体活动能力,也即职业体能。然后,由专业与体育部门共同研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职业体能的获得。因此,当专业主任认为本专业无职业体能要求时,有关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目前大部分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在体能要求上只需具备一般体能,而一般体能则是体育教学一直在着力实施的主要内容。

2.2.3 对各专业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的调查与分析。

2.2.3.1 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8.09%)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构成,这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体能要求。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所从事的职业对体能要求不高(47.41%)或没有要求(10.35%),少数学生认为有严格要求(7.63%)或有较高要求(33.9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脑力劳动从业者大幅增加,体力劳动从业者大大减少,多数职业并不需要从业者具备太高的体能要求,更无从谈起职业体能的相关要求。

2.2.3.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认为“健康适能”重要的占比分别为81.34%、94.05%、93.34%,且绝大多数认为非常重要;
其中学生、教师、用人单位认为“技能适能”重要的占比分别为77.79%、90.54%、91.11%,且大多数认为非常重要。另外,被调查对象对“健康适能”的认可度略高于“技能适能”。

进一步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对“健康适能”和“技能适能”的各构成要素均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基本在90%以上。这也充分说明体育教学过程需要在全面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体适能的各构成要素需要进行均衡发展。

2.2.3.3 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加。在动作技能上,过去那种大幅度、高强度的劳动动作被现在主要由小肌肉群参与的小幅度、低强度动作所取代;
现代化的工作条件,要求人们灵活、准确、协调地控制生产的过程,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许多仪表的数据,有时还要求屏住呼吸,注视屏幕或凝神细看。这些都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大脑皮层长时间地高度集中,这种集中要比单纯的肌肉活动对人体的要求更高,更容易使人疲劳,更需要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调节。因此,现今大多数的职业并无职业体能要求。

对各专业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进行职业体能需求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对职业体能需求认知度均相当低,认为有职业体能需求的分别为10.49%、11.9%、4.44%。特别是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职业体能需求具有最现实直接的认识,其对职业体能需求认可度仅为4.44%。进一步调查显示:即使认为本专业有职业体能需求的被调查者,对于后续有关职业体能的简单描述以及达成途径,均未能做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见,总体而言被调查专业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能的要求相当低。

2.2.3.4 对体育教学目标认知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发展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与学双方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科、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可行并便于操作和顺利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同时,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的规定与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3),被调查对象对体育教学目标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选择基本趋于一致,对“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认可度较高,而上述目标恰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规定的需要实现的目标;
对“发展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认可度最低,也恰恰是“发展职业体能”未在教育行政机关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体现。由此可见,师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普遍认为“发展职业体能”不符合实际需求。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及对应职业既不能精确分析归纳出各自的职业体能要求,更难以制定职业体能具体的标准,没有标准就不能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没有评价就不能达成预期成果,因此,职业体能在体育教学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表1 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认知度一览表

表2 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认知度一览表

表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学目标认知度一览表

2.2.3.5 各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认知的调查与分析。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为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能成为学习直接的内在动力。《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
《标准》也规定:体育课程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上的差异,尽量满足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体育选项班。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现行的体育课程感兴趣(78.48%),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没兴趣(17.17%),由此可见,现行体育课程得到学生基本认可,如果在改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丰富开课项目,增加学生的兴趣选择,应该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可度。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也是学校体育的另一重要组织形式。掌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目标指向。因为动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参加体育活动的传统功能增强体质仍是学生首选,除此,体育的调节情绪、丰富课外生活、娱乐休闲等心理调节功能也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

表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一览表(多选)

综上调查与分析,现行体育课程教学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同时,学生普遍不认同体育教学有关职业需求的目标取向,因此,结合职业需求的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实践需求。

3.1 结论

3.1.1 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的本质、我国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策略、体育锻炼的原则、学校体育的相关文件要求不相符合,既无理论上的依据,也无国家政策文件上的支撑。

3.1.2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其中脑力劳动的比重超过体力劳动,职业对体能要求弱化,一般体能能够满足绝大部分职业的体能需求。因此,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没有实践领域上的必要性。

3.1.3 各专业相关人员对一般体能及构成要素有高度的认可,但对职业体能的认可度相当低,更无法提出职业体能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因此,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没有可操行性,也即没有可行性。

3.1.4 各专业相关人员对体育教学目标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选择基本趋于一致,且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相一致。同时,现行以运动项目化分类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要求,也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因此,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没有现实基础。

3.2 建议

3.2.1 各专业及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体能要求主要定位在一般体能。因此,体育教学应重点致力于学生一般体能的发展,而非职业体能。

3.2.2 发展学生一般体能与当下我国重点推进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相一致。因 此,目前各高校应重点致力于整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非某一专业或对应职业的职业体能要求。

3.2.3 各专业应深入调研对应职业岗位,明确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如确认有特殊需求的职业体能在其核心能力构成范畴,专业可实时对接体育教学领域,体育教学领域根据专业提出的要求,同时应在秉承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动态调整部分体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职业体能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职业体育专业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2016体育年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0期)2016-12-08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

推荐访问:体育课 体能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