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而“课程”

摘要:博比特的《课程》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博比特认为课程的核心是经验,课程的目的是服务于未来生活,课程的实施需要拓宽视野,重点关注职业体验、游戏教育、阅读能力、语言交际等方面。只有牢牢把握住“经验”这个与儿童、与课程联结的纽带,才能让课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程;
经验;
儿童

1918年,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在书中提出,课程应使学生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课程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兼顾社会的需要;
课程的编制应当以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凡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都不应被纳入课程。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深刻影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于“课程”,后来也有很多个性化的解读。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对课程的层次做过具体的阐释,他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其中,“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这与博比特的课程理念是有所关联的。

一、课程的核心:经验

博比特设想的课程“以社会为最终指向”,这和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博比特的课程观念多少有些实用主义,他认为:“人类生活,无论种类多么复杂,其组成部分都是各项专门活动的完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实则就是明确而充分地为这些专门活动做准备。”“课程”在拉丁语中是“跑道”的意思。而博比特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1)它是整个的经验,既包括无指导的,也包括有指导的,都旨在拓展个体的能力;
(2)它是一整套在有意识的指导下开展的训练经验,而学校使用这套经验,主要可以使得个体能力的施展变得充分而完美。他认为,教育界主要取第二个含义,关键词就是“经验”。

二、课程的目的:服务于未来生活

博比特认为,教育应当尽可能用一种精确而详尽的方式将许多社会缺陷收集起来,这实际上基于他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实用的从事生产的能力”。应该说,这种生活教育观摒弃了功利思想,于人的發展有好处。他很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拓展,是为实际生活所做的最初准备。一个人所需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力和知识,那就是课程的目的。”

关于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博比特比较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他在《启蒙的大团体意识的发展》一章中提到:“(阅读)其目的是生活,并且是通过生活来学习,如果那些动人时刻的集体生活,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重新活过,那么便不会缺乏真正的学习。”这一点和陶行知强调集体生活的教育力量是类似的。

对课程的设计、推动和执行者—教师来说,同样不能脱离生活。博比特在《体育锻炼》一章中说道:“教师或者别的青年训导者,首先成为成人社会的一分子,与家长,与社会的领导者保持联系……这是为了使教师从教室里抽离出来,进入更大的生活事务中……这是为了让他们将教育视为生活,在教育与生活真正的联系中看待教育。”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博比特可谓生活教育理论的先驱。

此外,博比特的课程论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性目的(职业教育),他所要求学校设立的不是一套新的课程,而是基于现有的课程加以修订和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社会目的”更为清晰。当然,用现在的观点来讲,人的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关于“学习”的教育也应该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三、课程的实施:需要拓宽视野

博比特的课程思想,实际上是有独特的背景的。他着眼于当时的公共教育,旨在培养有良善品质、服务精神、社会评价、同情心的人,以及高效集体行动所必需的心态,也就是“公民生活”所需。所以,他认为,课程实施要关注职业效率、公民教育、休闲活动、社会交际等,特别要在职业体验、游戏教育、阅读能力、语言交际方面下功夫。

(一)职业体验

博比特认为,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一旦发现某种缺陷,学校都会被号召去克服或者阻止这种缺陷。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学校应当提供高效的服务。

他在《专业技术的训练》一章中对农民、外科医生工作所需要的技术都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强化技术训练的迫切性;
又对鞋匠、教师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通才与专才的不同。在《职业训练的社会层面》一章中又强调:人不是通过学习抽象的、关于这个集体的文字记录,而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像那个集体一样去做事,才能真正懂得这件事。他列举的具体的职业体验活动有很多,如木工活动、金属加工、电力实际运用、应用美术和设计、皮革工艺、黏土和相关土制产品、纺织、商业……简直包罗万象。虽然在逻辑上看,这些体验途径并未系统规划,但谈的都是人的“经验”增长,所以说,他的课程思想核心是“经验”。

(二)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罗素曾说:“游戏和假扮是童年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定得给孩子提供进行这些活动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和健康……”[2]实际上,这些游戏和假扮正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博比特敏锐地观察到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他说,对儿童而言,游戏绝非学习的反义词。相反,游戏是儿童体验这个世界各个方面最直接、最有效、最健康的一种方式。当这些经验沉淀下来之后,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他在《游戏阶段的教育经验》一章中指出,“游戏就是大自然活生生的教育模式”,加入游戏“会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形成他的社会习惯”。

(三)阅读能力

在博比特看来,阅读的目的远不止于信息,而是经验,“因此孩子们需要能生动重构他人经验的书籍”。他在《作为一种休闲活动的阅读》一章中指出:“我们仍能感觉到经验教育依旧是个体的最佳训练方式,如果这个原则成立,那么阅读的目的就是经验的重建,阅读也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甚至说“阅读应该像在戏院看一出戏,这出戏会呈现出人类生活的一个投影”。由此可见,从阅读中可以间接获得生活的经验,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那样简单。

博比特比较注重培养学生世界大同的意识。他认为,除了跟随团体去行动、观察和参与,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经验”,“服务于这一目的的阅读包括历史、传记、游记、地理和文学”。当然,他更强调活的经验,“活生生的经验才是至关重要的东西,而不是记忆的经验”。把阅读提升到生活方式的层面上去观察,自然也就是课程的实施方式。

(四)语言交际

在博比特看来,母语训练其实是一种语言交际生活。他说:“孩子们和青年们最主要的是需要有机会在一个拼读正确的环境下生活。”而这种生活其实也体现了他的“课程即经验”的思想。“要让他们拥有在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讨论、口头或者书面的报告中,用语言表达自身经验的经验。”

当然,博比特也十分注重外语的训练。他从职业效率所需求的语言、公民活动对语言的需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外语、外语与休闲活动等方面来阐述,提出“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要让经验成为核心,词汇量自己就能扩充起来”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充分地表达了他以“经验”作为核心的课程观。

总而言之,博比特的课程思想基于社会实践的视角,他的课程规划的原则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施展个人潜能的过程,并且是在与社会的特殊联系中完成的。

四、课程的目标:为了每一个儿童

博比特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课程理论,如今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依然可以给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很好的启发。

(一)以“经验”为原点,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

课程是服务于儿童的,而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存在,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设计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课程。“经验”是课程设计的“原点”。完善、优化课程时,我们要秉持“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儿童经验发展”为旨归,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发现儿童、成就儿童。在课程设置时,要菜单化、图谱化,注意丰富性与可选择性,让儿童在课程探究中不断收获“经验之花”,成就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在课程实施时,要沟通儿童与生活、与世界的联系,充分彰显主体性,激活经验体验,引导儿童在任务情境中学习,在主题活动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课程评价时,要注意突出表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特别是要促使儿童自由表达,在表达中形成自我效能感。

(二)以“生长”为罗盘,引领儿童扬帆远航

儿童是未成熟的人,也是自己的创造者。要秉持生长理念,珍视儿童经验的发展在生命成长中的作用。每一个儿童体内都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和独特的发展潜质。首先,生长需要发现,发现儿童的生长本能,保护儿童的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和艺术本能,让本能不断发展为兴趣、经验和能力。其次,生长需要培育,从经验的“胚芽”开始,逐步发展儿童的个体独处经验、群体融入经验、集体生活经验,以经验为圆心,构建整个生活世界。最后,要懂得激活,通过创建典型的学习情境,让经验性知识转变为能力和素养。要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兼顾“亲知”“闻知”“说知”,联结儿童当下的学习与原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触发,建构课程的生活意义,让课程学习成为一种探险远航般的生命体验历程。

(三)以“足迹”为画笔,绘制儿童的课程地图

儿童经验对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为课程生长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空间。美国教育家霍尔特明确指出,儿童生来就具备一種十分自然、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儿童的课程学习能力。一方面,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计好的“施工图纸”,而应该是由儿童的双脚绘制出来的“活地图”。儿童在课程中行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记录他们的足迹,研究并优化儿童经验生长的环境,为儿童记录“生活历”,绘制“成长日志地图”。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儿童的足迹走得更远,要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课程资源的作用,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场馆资源、人文资源融为一体,形成“课程资源地图”。当然,绘制儿童课程地图的过程,也离不开导师的全程参与。导师即经验,无论是在职业体验还是游戏活动,抑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应当把各领域的精英请进来,使其成为课程最宝贵的人文资源。

总而言之,博比特的“课程即经验”的思想意味隽永,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经验”这个与儿童、与课程联结的纽带,才能让课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德润.课程与教学:新手教师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21—122.

[2]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84.

(唐剑峰,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经验课程《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经验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9年6期)2019-03-14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小经验试试看中国蜂业(2018年6期)2018-08-01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推荐访问:课程 儿童